第九章

之一

仲尼祖述堯舜,憲章文武;上律天時,下襲水土。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,無不覆幬;辟如四時之錯行,如日月之代明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,道並行而不相悖。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。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。

註解:

1:祖述堯舜—祖述,承續,並加以闡揚;即繼往開來之意。孔子承續堯、舜的道統,並加以闡述,發揚光大。

2:憲章文武—憲,取法。章,闡明。孔子取文、武王所定的禮法,加以闡明。(因為當時的從政者已經將周禮棄之不顧了。)

3:上律天時下襲(ㄒㄧˊ)水土—律,取法。襲,因襲,依照。上順天時的順序變化;下依水土之特性。五 土 之 性 :一 曰 山 林、 二 曰 川 澤、 三 曰 丘 陵、 四 曰 墳 衍(水涯曰墳,下平曰衍) 、 五 曰 原 隰(ㄒㄧˊ)平原和低下的地方)。

4:持載、覆幬(ㄉㄠˋ)謂地之承載萬物;天之覆蓋萬物。萬物受天地的覆載,自然的、沒有拘束的生長。

5:四時錯行—錯,交替。四時交替運行。

6:日月代明—白天太陽、晚上月亮互相輪替。日月輪替照明大地。

7:萬物並育而不相害—萬物同時生長發育,而不互相傷害。

8:道並行而不相悖—悖,同背,即背道而馳。萬物生長雖各有其條件與法則,然而皆是以天地覆載、四時運行、日月代明的法則不相違背。用來比喻孔子繼承自堯、舜、文、武的「道」,是那麼的順天地、和四時、並日月。

9:小德川流—川流,泉水從細小的溝渠流向較大的支流,由支流流向支幹、主幹,再流向大河川,河川再流向大海。如此循序漸進,脈絡分明,而且往而不息。比喻日常倫理道德,像細流一般綿密,有系統而不紊亂,自自然然的依於禮法、合於中道。

10:大德敦化—敦,厚實。化,變化,感化。比喻聖人的大德,用以治理天下,使本來向惡之人,瞬間由惡轉善。如太陽照大地,如和風吹拂萬物,使氣候快速的變化,用以比喻聖人以大德敦化眾人的功效。

11:天地之所以為大—天地的大,比喻孔子所繼承自堯、舜、文、武之道,有如天地之大。

簡譯:

孔子承續堯、舜的道統,並加以闡述,發揚光大;又取文、武王所定的禮法,加以闡明。這個道,上順天時的循序變化,下依水土之特性,是如此的自然。就好像萬物受天地的覆載,自然的、沒有拘束的生長;好像四時交替運行一樣;好像白天太陽、晚上月亮,日月輪替照明大地。萬物同時在天地之間生長發育,而不互相傷害。萬物生長雖各有其條件與法則,然而皆是以天地覆載、四時運行、日月代明的法則而不相違背。日常的倫理道德,像細流一般非常的綿密,但有系統,不紊亂,自自然然的依於禮法、合於中道。聖人的大德用以治理天下,如太陽照大地,如和風吹拂萬物一般,使氣候快速的變化,就像本來向惡之人瞬間受到感化而轉為向善,這就是聖人的大德敦化。孔子所繼承自堯、舜、文、武之道,也像天地一樣的偉大,可以敦化萬物。

之二

   唯天下至聖,為能聰明睿知,足以有臨也;寬裕溫柔,足以有容也;發強剛毅,足以有執也;齋莊中正,足以有敬也;文理密察,足以有別也。溥博淵泉,而時出之。溥博如天,淵泉如淵。見而民莫不敬,言而民莫不信,行而民莫不說。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,施及蠻貊,舟車所至,人力所通,天之所覆,地之所載,日月所照,霜露所隊,凡有血氣者,莫不尊親,故曰配天。

註解:

12:唯天下至聖—至聖,聖人之至者。聖人是知天道之妙理,並能依循天道而行者。天道之理是多面的:仁者得其仁,智者得其智,清者得其清,唯得其全者謂之至聖。

13:聰明睿知足以有臨—臨,居上臨下,謂有足夠的智慧,可以居君位以統治天下。

14:寬裕溫柔足以有容—有寬宏的度量及溫柔的態度,可以包容眾人。(民眾的思想、行為、生活態度多變、不定,又頑劣難馴,必須有足夠寬廣的胸襟,及溫柔的態度,才能完全包容。)

15:發強剛毅足以有執—奮發堅強的心志及剛毅不屈的態度,可以擇善而固執之。

16:齊莊中正足以有敬—齊,音義同齋(ㄓㄞ)。齊莊,嚴肅莊重。中正,端正不苟,正直不屈。嚴肅莊重,正直不屈,足以使人尊敬。

17:文理密察,足以有別—文理,條理。密察,詳細辨明。對於各種細密的條理,能夠清晰詳細的分別清楚。

18:溥博淵泉而時出之—溥通普,普遍。博,廣博。淵,深。聖人的德行,像廣大且幽深的泉水,不停的湧出。

19:見而民莫不敬--見,同現。表現出來的德行,人民沒有不尊敬的。

20:言而民莫不信—所說出的話,人民聽了沒有不相信的。

21行而民莫不說—說同悅(ㄩㄝˋ),歡喜。所做出來的行為,人民沒有不歡喜的。

22:洋溢乎中國,施及蠻貊—洋溢,盛大而充滿。施,音義(ㄧˋ),擴散。蠻(ㄇㄢˊ),南方未開化的地方。貊(ㄇㄛˋ),北方未開化的地方。蠻貊,廣指四方未開化的地區。聖人的名聲,盛大的充滿在中國,而且還擴散到四方,未開化的地區。

23:日月所照,霜露所隊—隊同墜(ㄓㄨㄟˋ)。日月所照,即天之下。霜露所墜,即地之上。整句:天之下、地之上,即天地之間。

24:凡有血氣者,莫不尊親—尊親,謂尊之、親之。有血氣者,泛指活人。凡是人類,沒有不尊敬、親近他的。

簡譯:

只有天下至聖之人,才有足夠的靈敏思想、聰明的智慧,可以居君位以統治天下;才有寬宏的度量,及溫柔的態度,足以包容眾人;才有奮發堅強的心志,及剛毅不屈的態度,可以擇善而固執之;才能嚴肅莊重,正直不屈,足以使人尊敬;才能將各種細密的條理,清晰詳細的分辨清楚。聖人的德行,像廣大且幽深的泉水,不停的湧出;普遍廣博處像天,幽靜而深邃(ㄙㄨㄟˋ)像那深不見底的源泉。表現出來的德行,人民沒有不尊敬的;說出來的話,人民聽了沒有不相信的;所做的事,人民沒有不歡喜的。所以聖人的名聲,除了盛大的充滿在中國,而且還擴散到四方各國、及未開化的地區。只要是船或車所能到達的地方、人的能力所能通往的地方、天所覆蓋的地方、地所負載的地方、日月所照到的地方、霜露所降到的地方所有地方,凡是有血氣的人,沒有不尊敬、不親近他的。所以說聖人是可以和天相比的。

    

之三

   唯天下至誠,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地之化育。夫焉有所倚?肫肫其仁,淵淵其淵,浩浩其天,茍不固聰明聖知,達天德者,其孰能知之?

註解:

25:經綸天下之大經—經者,理其緒而分之,綸者,比其類而合之。經綸,治理。天下之大經,天底下最大的道理。(指20章所論的人的五倫之德:君臣也,父子也,夫婦也,昆弟也,朋友之交也。或指治天下的九經:修身也,尊賢也,親親也,敬大臣也,體群臣也,子庶民也,來百工也,柔遠人也,懷諸侯也。)大經者,五品之人倫也。

26:立天下之大本—大本,大根本。確立天下人性的大根本。(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五常之德。)大本者,所謂:「性之全體」,無一毫人慾之偽以雜之。

27:知天地之化育—知道天地化生、養育萬物的道理。

28:焉有所倚—那能有所依靠呢?至誠無妄及自然之功用,只一個「誠」字而已。

29:肫(ㄓㄨㄣ)肫其仁—肫肫,誠懇的儀態。那誠懇的儀態,是仁的表現。(指經綸天下之大經。)

30:淵淵其淵—淵淵,靜穆如深潭的樣子。如深潭般的靜穆,是無限的涵養。(指立天下之大本。)

31:浩浩其天—浩浩,胸襟廣大的樣子。像天一樣寬闊、廣大的胸襟。(指知天地之化育。)

32: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—固,天生固有,實在也。天生就有聰明聖智,可以通達天理的人。(指唯有聖人,能知悉通達天理。)

簡譯:

只有天下「至誠」的聖人,才能善用治理天下人倫的大道理,確立天下人性的大根本,通悉瞭解天地化生、養育萬物的道理。除了「至誠」之外,這那能有所依靠呢?至誠者,於經綸天下之大經所表現出誠懇的儀態,即是仁的表現;立天之大本,所呈現出靜穆如深潭般的,是無限的涵養;廣大的胸襟,像天一樣寬闊。如果不是天生就有聰明睿智,可以通達天理的人,誰又能知道這個道理呢?

    

之四

   詩曰:「衣錦尚絅。」惡其文之著也。故君子之道,闇然而日章;小人之道,的然而日亡。君子之道,淡而不厭,簡而文,溫而理;知遠之近,知風之自,知微之顯,可與入德矣。

註解:

33:衣錦尚絅—衣,穿。錦,色彩美麗的衣服。尚,加上。絅(ㄐㄩㄥˇ),單層沒有文彩,樸素的罩袍。裏面穿著美麗的衣服,外面要加一件樸素沒有文彩的罩袍。有意把美好光鮮的一面隱藏起來,不讓人看見。

34:惡其文之著—惡,厭惡,不喜歡。文,美麗的文彩。著,明顯。不喜歡美麗的文彩彰顯在外。

35:闇然而日章—闇(ㄢˋ)然,幽暗不明,沒有被發現。章,同彰,顯明。日彰,漸漸被發現。有德行的君子,不會意刻意表現自己的才華,剛開始沒人知道;久了自然會漸漸的被發現。

36:的然而日亡—的然,光明的樣子。日亡,一天一天的消失。沒德行的小人,卻表現出很有德行的樣子,使人們剛開始誤以為他很有德行,經過長時間的相處,漸漸的發現他根本沒什麼德行。

37:淡而不厭—待人平淡,而不令人厭倦。(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可久,小人之交甜如蜜而不長。)

38:簡而文—言語簡單,但有內容有深度。

39:溫而理—態度溫和柔順而合理(禮)。

40:知遠之近—知道能(在遠處)得到好名聲,是由於(近處)修身的道理。

41:知風之自—風,同諷,指人們的讚誦或批評。自,初始之因,來源。知道人們讚誦、批評的初始之因。(心的正邪影響身的行為。行為的好壞,必為人所批評或讚誦,其風之自者,心之邪正也。)

42:知微之顯—微,指內心的思惟。顯,外在的行為。知道內心思惟,影響外在行為的關鍵性。(有諸內,形諸外也。參考第1章: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)

43:可以入德—就可以加入修道進德的行列了。(大學序:子程子曰:『大學,孔氏之遺書,而初學入德之門也。』)

簡譯:

詩經上說:「裏面穿著美麗有文彩的衣服,外面要加一件樸素的單層罩袍。」這是因為不喜歡曝露美麗的文彩於外。有德行的君子,就是這樣,不刻意表現,剛開始沒人知道;久了自然會漸漸的被發現。沒德行的小人,卻表現出很有德行的樣子,使人們剛開始誤以為他很有德行,經過長時間的相處,漸漸的發現他根本沒什麼德行。君子的為人,待人較平淡,但不會令人厭倦;言語雖然簡單,但有深度讓人回味;態度溫和柔順而合禮。知道能得到好名聲,是由於修身的道理;知道人們讚誦、批評的原因;知道內心思惟對外在行為的關鍵性。這樣就可以加入修道進德的行列了。

    

之五

   詩云:「潛雖伏矣,亦孔之昭。」故君子內省不疚,無惡於志。君子之所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見乎!詩云:「相在爾室,尚不愧於屋漏。」故君子不動而敬,不言而信。

   詩曰:「奏假無言,時靡有爭。」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,不怒而民威於鈇鉞。

   詩曰:「不顯惟德,百辟其刑之。」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。

註解:

44:潛雖伏矣,亦孔之昭—詩經小雅正月之句,潛,隱藏。伏,使人看不見。孔,隙。昭,明,被人發現。雖然隱藏到看不見了,還是會有隙縫被人發現的。

45:內省不疚,無惡於志—內省,自我反省檢點。不疚,不做令自己懊悔的事。無(同毋)惡於志,不可愧對良心。君子時時反省檢點,不要做出讓自己懊悔的事,不可愧對良心。

46:人之所不見—君子反省檢點,都是在心中用功夫,別人是看不見的。

47:相在爾室,尚不愧于屋漏—詩經大雅抑篇句。相,看。屋漏,屋子之西北隅。西南隅為奧(ㄠˋ),東北隅為突,東南方是大門。屋漏距離大門最遠,也就是屋子最深密之處,為人所不易發現之處。君子之修身,不只是在人前表現出彬彬君子,就是在人所不見之處,也不敢有愧對良心的行為。

48:不動而敬—君子之慎獨工夫,讓人由衷佩服。所以不須有所舉動,自然得到人們尊敬。

49:不言而信—不必說什麼承諾的話,人們自然會相信他。

50:奏假無言,時靡有爭—假,音格(ㄍㄜˊ),降臨,到達。靡有,沒有。(詩經商頌烈祖篇指神靈。)神靈之降臨,雖無言語,卻使人肅敬而無所爭。(承上句:不動而敬,不言而信之意。)

51:不賞而民勸—民勸,人民互相勉勵。君子之以德化民,不用獎賞利誘,人民自然感動而互相勸勉。

52:威於鈇鉞—鈇(ㄈㄨ)鉞(ㄩㄝˋ),古時軍中刑戮之具。

53:不顯惟德,百辟其刑之—詩經周頌烈文之篇。不,同丕,大之意。百辟(ㄆㄧˋ),各諸侯國君。刑之,效法他(指有德的天子)。天子大大的顯揚他的德行,讓各諸侯國君效法他。

54:篤恭—用恭敬謹慎的心,確實的要求自己。

 

簡譯:

詩經小雅正月有句話:「雖然隱匿不露到別人都看不見了,還是會有隙縫被人發現的。」所以,君子時時反省檢點,不要做出讓自己懊悔的事,不可愧對良心。君子讓人無法跟上的,就是這種,別人所看不見的反省功夫吧!

   詩經大雅抑篇說:「看他在家裏,連身處在西北角,那最深密、最不易被發現的地方,都不敢有愧對良心的行為。」所以,君子不須有所舉動,自然得到人們尊敬。不必說什麼承諾的話,人們自然會相信他。因為,他對自己的要求,比別人對他的要求更加嚴謹。

   詩經商頌烈祖篇有句:「神靈之降臨,雖無言語,卻使人肅敬而無所爭。」所以,君子也是一樣,以德化民,不用獎賞利誘,人民自然感動而互相勸勉。不守法的民眾,看到有德的君子,那種帶有正氣的眼神,不怒而威,比用刑具還有嚇阻作用。

   詩經周頌烈文之篇:「天子大大的顯揚他的德行,讓各諸侯國君效法他。」所以有德的君子(天子)能用恭敬謹慎的心,確實的要求自己,(天下的諸侯都會效法他),如此一來,整個天下自然太平了。

 

之六

   詩云:「予懷明德,不大聲以色。」子曰:「聲色之於以化民,末也。」

   詩曰:「德輶如毛。」毛猶有倫。「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。」至矣。

註解:

55:予懷明德,不大聲以色—詩經大雅皇矣篇。明德,靈明之德(明明德-本性),人人固有,因人慾之私而暫時泯滅,遇聖人而復現。我時時以靈明之德為念,不敢大聲講話或用厲色待人。(大聲講話或厲色待人,未能嚇人,已先嚇到自家主人翁-靈明的本性。)

56:聲色之於化民,末也—末也,最壞的方式。君子化民唯有德行,德行厚者化民速,德行淺者化民緩;用大聲和厲色教化人民,是最不好的,不是君子的行為。

57:德輶如毛—輶(ㄧㄡˊ),同由,輕也。德行之感化人,其輕如毛,不著痕跡,讓人自然歸於至善而不自知。詩經大雅蒸民篇句。

58:毛猶有倫—倫,比倫,比較之意。用輕如毛來比喻德行感化人,那種不著痕跡的自然,還是不夠自然,還有一點點不足以形容以德化民的自然之功。

59: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—詩經大雅文王篇。載,事,指四時運行,化生萬物之等等事。上天做的種種事,都是沒有聲音,沒有味道的。

60:至矣—盡致,極致。指用「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」這句話來形容君子以德行化民的不著痕跡,那種自然的力量,才能形容得淋漓盡致。

 

簡譯:

詩經大雅皇矣篇:「我時時以靈明之德為念,不敢大聲講話或用厲色待人。」孔子說:「用大聲和厲色教化人民,是最不好的方法。」

詩經大雅蒸民篇有句:「德行之感化人,其輕如毛,不著痕跡,讓人自然歸於至善而不自知。」用輕如毛來比喻德行感化人,那種不著痕跡的自然,還是不夠自然,還有一點點不足以形容以德化民的自然之功。必須像詩經大雅文王篇那句:「上天做的種種事,都是沒有聲音沒有味道的。」這句話來形容君子以德行化民的不著痕跡,那種自然的力量,才能形容得淋漓盡致。

演繹:

中庸之道,講的雖是至高無上,大智、大仁、大勇的大道理,凡人須由學、由修、由行而證,是很困難的。但是一旦證道後,成賢、成聖了,又須回歸自然無華,回到平淡平實的自己,才合中庸之道。

未成熟的果子無「仁」,已成熟的果子有「仁」,外表看無甚差別,只有內行人才知道個中滋味。人也是一樣,經過修、證、悟道的人是有「仁」的聖人,他的外表與常人一樣,無有奇特之處,講的、做的只是自然之道而已。以德化民,不著痕跡,無聲無臭,那種自然的力量,唯有大聖人才做得到。我們不得不讚嘆:「中庸之道,其至矣乎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原佛子心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