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經》第五十四章

原文

 

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脫,子孫以祭祀不輟。

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;

修之於家,其德乃餘;

修之於鄉,其德乃長;

修之於邦,其德乃豐;

修之於天下,其德乃普。

故以身觀身,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,以邦觀邦,以天下觀天下。

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

 

簡譯:

    善於立德的人是:「貧賤不能移、富貴不能淫、威武不能屈。」所以是不會因時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。善於抱道奉行的人,至死不渝。而且能留傳子孫萬代。

    修身必包括正心、誠意、致知、格物,所以其德乃真。修好自己的身以後用在齊家則家齊,這種德行才算是足夠的;修好自己的身以後影響到全鄉,這種德行才算是夠長的;修好自己的身以後用到治理國家上,這樣的德行才算是豐盛的;修好自己的身以後用到能平天下,這樣的德行才算是普遍的了。

    所以以自心中的真身來觀察心外的假身、以心中的家觀察心外(眼睛所看見)的家、以心中的鄉來觀察心外(眼睛所看見)的鄉、以心中的國來觀察心外(眼睛所看見)的國、以心中的天下來觀察心外(眼睛所看見)的天下。

    我是如何知道整個天下的情形呢?我身能修、我家能齊、我國能治、我天下能平,則可知今天下之所不治、不平的原因了。有了正確的根本,就不難知道枝末了,就是這麼簡單。

 

註釋

1善建者不拔--建者立德也。不拔是不改變。善於立德的人是:「貧賤不能移、富貴不能淫、威武不能屈。」所以是不會因時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。

2、善抱者不脫--抱,抱道。不脫,抱道奉行,至死不渝。脫,剝奪。曾子曰:「死而後已!」

3子孫以祭祀不輟--指永遠留傳。善建與善抱者,雖傳之百世、千世而不改,中庸:「故君子之道,本諸身,徵諸庶民,考諸三王而不繆(ㄇㄧㄠˋ),建諸天地而不悖,質諸鬼神而無疑,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。」所以能留傳永遠。

4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--真,正。修身必包括正心、誠意、致知、格物。所以其德乃真。

5、修之於家,其德乃餘;修之於鄉,其德乃長;修之於邦,其德乃豐;修之於天下,其德乃普--修好自己的身以後用在齊家則家齊,這種德行才算是足夠的;修好自己的身以後影響到全鄉,這種德行才算是夠長的;修好自己的身以後用到治理國家上,這樣的德行才算是豐盛的;修好自己的身以後用到能平天下,這樣的德行才算是普遍的了。

帝堯修德:「克明俊徳,以親九族,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。百姓昭明,協和萬邦,黎民於變時雍。」就是從修身到齊家治國、平天下的過程。但在修、齊、治、平之前,不要忘了有「欽明文思安安,允恭克讓,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。」其德已真,才能乃餘、乃長、乃豐、乃普。一般人用的是機巧、謀略、心計、武力、刑罰…,以服人於一時,遇到計高一酬的人就有失敗的時候;以德服人則無此患。

 

6、以身觀身,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,以邦觀邦,以天下觀天下--以自心中的真身來觀察心外的假身、以心中的家觀察心外(眼睛所看見)的家、以心中的鄉來觀察心外(眼睛所看見)的鄉、以心中的國來觀察心外(眼睛所看見)的國、以心中的天下來觀察心外(眼睛所看見)的天下。心中自有個家--安宅;心中自有個天下。六祖惠能說:「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,自心煩惱無盡誓願斷,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,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」每人心自有一個天下,如果平自己心中的天下,再用自己心中的天下觀察外界的天下,則可知天下之所以然,所以君子不出門能知天下。

7、吾何以知天下然哉--然哉,就是這樣的。我是如何知道整個天下的情形呢?我身能修、我家能齊、我國能治、我天下能平,則可知今天下之所不治、不平的原因了。

8、以此--就是用這樣的。就是用「以心觀心、觀身、觀家、觀鄉、觀國、觀天下。」用真知、真見。中庸:「君子之道,辟如行遠必自邇;辟如登高必自卑。」大學: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」有了正確的根本,就不難知道枝末了,就是這麼簡單。

老子心中的天下是「無為而治」的天下;孔子心中的天下是「大同世界」的天下。以這種理想的世界來與現實的世界做比較,自然可以知到這個世界出了什麼問題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原佛子心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