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7.子路從而後,遇丈人。以杖荷(ㄉㄧㄠˋ)

子路問曰:「子見夫子乎?」

丈人曰:「四體不勤,五穀不分,孰為夫子?」植其杖而芸。

   子路拱而立。止子路宿,殺雞為黍而食之,見其二子焉。

   明日,子路行以告。

子曰:「隱者也。」使子路反見之。至,則行矣。

   子路曰:「不仕無義。長幼之節,不可廢也;君臣之義,如之何其廢之?欲潔其身,而亂大倫。君子之仕也,行其義也。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!」

註解:

1、    子路從而後—孔子周遊列國時的路上,子路處理其他事情而落後,沒跟上了。

2、    遇丈人以杖荷蓧—丈人,老人。以杖,柱著杖,蓧,芸草器,像鋤頭之類的工具。遇到路旁的老人,他柱著拐杖還背著除草器。

3、    子見夫子乎—子,先生,對人的尊稱。你見到我的老師嗎?

4、   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—四體,四肢。不勤,不勞動。五穀:(粟)、(大豆)。老人說子路是「四肢不勞動,五穀都分不清楚」的人,以前的人常以此話來比喻未成功的讀書人。

5、    熟為夫子—誰是(你的)老師。

6、    植其杖而芸—植,將手杖插在地上直立著。芸,除草。

7、    拱而立—拱手肅立著。聽了老人所說的話,子路覺得此人是個有道的長者,又不知如何與他對話,就拱手肅立,恭敬的站著。

8、    止子路宿—止,留。當晚,留子路在他家過夜。

9、    殺雞為黍而食之—食之,給子路吃。殺雞做飯給子路吃。這是招待貴賓故友的方式。唐朝孟浩然的過故人莊:「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…。」朋友有義,此為招待朋友之禮。

10、  見其二子焉—見,以禮相見,拜見。叫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。長幼有序,這是長幼相見之禮,可見這丈人是個知禮、守禮的人。

11、  明日子路行以告—隔天,子路趕上孔子,將遇見丈人的事告訴孔子。

12、  隱者也—這是個有道的隱士。孔子聽了子路的敘述,也覺得丈人是個有道隱士。

13、  反見之—反,回去。見之,以禮拜見丈人。子路奉孔子之命拜見丈人,即代表孔子向丈人的問候,與昨日子路與丈人的見面禮,一是以道,一是以情,本質自然不同。

14、  至則行矣—行矣,不在家,外出了。子路到丈人家時,丈人已經出門去了。丈人早就知道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(行道與尋找知道的人),也知道孔子將會來見他。他既已經隱居,就是不願出仕,也就不必再和孔子見禮了,於是打發子路走後,就出門去了(或者只是躲起來)。

15、  不仕無義—仕,出仕做官。義是做人的道理,堯帝時分為五倫之義,即君臣之義、父子之義、夫婦之義、兄弟(長幼)之義、朋友之義。不出仕是沒有君臣之義。子路到時丈人已經出外了,子路將孔子要他轉達的話,告訴他兩個兒子。

16、 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—長幼之節,即是長幼之義。昨天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禮,這是沒有廢去長幼之義。

17、 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—如之何其,怎麼可以。君臣之義怎麼就廢棄呢?君臣之義大於長幼之義,怎麼捨大義而取小義呢?

18、 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—潔其身,指丈人潔身自愛而隱居的行為。大倫,指君臣之義。為了潔身自愛而隱居,卻亂了君臣之義的大倫理。

19、 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—君子,指孔子與眾弟子們。君子出仕為官的目的,是要行君臣的義理,不是為了富貴榮華。

20、 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—世局紛亂,正道不能推行,這是已經道的事,之所以還奔波勞碌、栖栖皇皇的周遊列國,是不願放棄這君臣之義,所以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的啊!

簡譯:

孔子周遊列國時的路上,子路處理其他事情而落後,沒跟上了。他遇到路旁的老人,他柱著拐杖還背著除草器。子路問他說:「你見到我的老師嗎?」丈人說:「你四肢不勞動,五穀都分不清楚,誰是你的老師?」將手杖插在地上繼續除草。

子路就拱手肅立,恭敬的站著。當晚,留子路在他家過夜,又殺雞做飯給子路吃,還叫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。

隔天,子路趕上孔子,將遇見丈人的事告訴孔子。孔子說:「這是個有道的隱士啊!」叫子路回去以禮拜見丈人。子路到丈人家時,丈人已經出門去了。

子路就對丈人的兩個兒子說:「不出仕是沒有君臣之義。昨天叫兩位出來與我相見,那是長幼之義沒有廢去;君臣之義又怎麼就廢棄呢?為了潔身自愛而隱居,卻亂了君臣之義的大倫理。君子出仕為官的目的,是要行君臣的義理,不是為了富貴榮華的。世局紛亂,正道不能推行,這是已經道的事了。」

演繹:

子路對丈人兒子所說的這些話,也是孔子要對長沮、桀溺、楚狂接輿說的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原佛子心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