伯常騫問於孔子

    伯常騫問孔子說:「我是個周朝的小小官吏,我不自量力的想出來做官,將我的才華供獻給國君,我想請問孔先生:若依正道而行,朝廷將不能接納我,我必受困窮;若是隱藏我的才華,阿諛奉承國君,這樣可以得到高官厚祿,可是我又不忍心大道淪喪。現在我想要自己不受窮困又可以弘揚大道,有什麼方法嗎?」

    孔子說:「你的問題太好了。我有生以來,從沒有聽過這麼理論正確又明白的問題了。我聽說君子所講的道理,如果聽的人不夠聰明道理也就聽不進去;或是道理太夠高明奇特,無法用平常的事物來證明,也是不能讓人信服的。

    我又聽說君子所構想的事物,如果沒有準確明白的規格一定是無法完成的;或是政令一絲不苟,完全沒有彈性空間,則人民也會感覺不安的。

    又聽說君子講理想,太夠剛硬就容易折斷而不會有好結果;太隨便了又會違背了義理;態度怠慢不恭就顯得不夠親民;太近於利則會被人唾棄。

    又聽說善於保養長生的君子,對於世上較不勞心費力的工作要讓給他人;較重的則應搶先而為(一般人是輕者搶先作,勞心費力的者讓人作,如此會被人瞧不起,不是君子養生之道)。見到大家公認是對的事也要量力而為,而不是勉強(或犧牲)自己去做英雄;對於正道也是依法陳述而已,不會作與世俗相違逆的言論。

     這四種君子之道,是我所聽說的。」

 

伯常騫問於孔子曰:「騫固周國之賤吏也,不自以不肖,將北面以事君子,敢問正道宜行,不容於世。隱道宜行,然亦不忍,今欲身亦不窮,道亦不隱,為之有道乎?」孔子曰:「善哉子之問也.自丘之聞,未有若吾子所問辯且說也。丘嘗聞君子之言道矣,聽者無察,則道不入。奇偉不稽,則道不信。又嘗聞君子之言事矣,制無度量,則事不成,其政曉察,則民不保。又嘗聞君子之言志矣,剛折者不終。徑易者則數傷,浩倨者則不親,就利者則無不弊。又嘗聞養世之君子矣,從輕勿為先,從重勿為後,見像而勿強,陳道而勿怫,此四者,丘之所聞也。」

 

解:

     1、正道是應該推行,想要兼善天下,可是這社會不能接受,勉強的實行則不能容於世,也是徒勞無功,白費力氣。

     2、天下無道時是該退隱,但是又不忍心看著人民受苦難,自己獨善其身。

     3、孔子雖是聖人,也不能教伯常騫兩全其美的好方法。只是講君子言道、言事、言志及養世的行為,讓伯常騫自己選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原佛子心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