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.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:「仲尼焉學?」

子貢曰:「文武之道,未墜於地,在人。賢者識其大者,不賢者識其小者,莫不有文武之道焉。夫子焉不學,而亦何常師之有?」

註解:

1、    衛公孫朝—衛國大夫,姓公孫,名朝。當時鄭國子產的弟弟,及魯國、楚國都有大夫名叫公孫朝,所以加國名以區別。

2、         仲尼焉學—仲尼,指孔子。焉學,從何人學?公孫朝問子貢,孔子的學問是從何人所學的?

3、      文武之道—文武,指文王與武王,文武之道指孔子所得之於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的道統,以最近的聖人為代表,所以稱為「文武之道」,孔子則稱為「道」、「德」、「文」、「禮」、「大學之道」、「中庸之道」、「君子之道」、「一貫之道」…。

4、    未墜於地—道統依然存在著,並沒有失去。孔子說: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」(子罕9/5)

5、    在人—在人身上。中庸:「君子之道,費而隱。夫婦之愚,可以與知焉;及其至也,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。」

6、   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—賢者,指有才德的人。識,記。大者,指道的本體,隱微不易明白的。不賢者,指平庸的人。小者,指細節的事理,平庸的人都容易明白的。

7、    莫不有—不管是大道理或是小細節,沒有不是文武之道的。

8、         焉不學—那一項不學?

9、         何常師之有—何必有固定的老師呢?

簡譯:

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:「孔子的學問是向誰學的呢?」

子貢說:「文王、武王的道統道統依然存在著,並沒有失去,就在人身上。有才德的人記到道的本體,平庸的人記到細節的事理;沒有不是文武之道的。我的老師有那一項不學的呢?而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師呢?」

演繹:

孔子說:「三人行,必我師焉!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(述而7/21)孔子無所不學,也無所不精,所謂「學不厭」。又孔子的學習態度是:「有弗學,學之弗能弗措也;有弗問,問之弗知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篤弗措也。」(中庸)所以說孔子是「固天縱之將聖,又多能也。」(子罕9/6)可是孔子認為修道人並不須要學問很多,而是要「格物致知」悟本性。「君子多乎哉?不多也。」(子罕9/6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原佛子心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