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.孔子曰:「侍於君子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,謂之躁;言及之而不言,謂之隱;未見顏色而言,謂之瞽。」

註解:

1、    侍於君子有三愆—君子,泛指有德行、有地位的長者。愆,過失,指錯誤的行為。陪侍在君子身邊時,常犯的三種過失。

2、   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—還沒到說話的時機就搶著說話,這叫做急躁。

3、    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—是說話的時機卻不肯說,這叫做隱避。

4、   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—瞽,瞎子,盲人,不能察言觀色。沒看對方臉色就隨便說話,這叫做瞎說。

簡譯:

孔子說:「陪侍在君子身邊時,常犯的三種過失:還沒到說話的時機就搶著說話,這叫做急躁;是說話的時機卻不肯說,這叫做隱避;沒看對方臉色就隨便說話,這叫做瞎說。」

演繹:

「夫子時然後言,人不厭其言;樂然後笑,人不厭其笑;義然後取,人不厭其取。」(憲問14/14)人的言與行,要做到恰到好處是非常不容易的,尤其是語言。有人是群居終日,言不及義,孔子說:「難矣哉!」不得時、不得體、不及義的話不說是很難的,要學學南容的三復白圭:「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為也。」(先進11/5)就會減少過失了。

 

 

7.孔子曰:「君子有三戒: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」

註解:

1、    君子有三戒—修行人一生有三件要防犯的事。君子指修行人,每一個有心向善的人都是修行人。

2、    血氣未定戒之在色—血氣未定,人的體質還未成長成熟。此時要戒色慾,否則成年後體弱多病,骨痿早夭。

3、    血氣方剛戒之在鬥—壯年時血氣剛強,應當用於正途,不可好勇鬥狠,傷人傷己都是社會國家的損失,甚至犯法入監,自毀前程。

4、    戒之在得—得,貪圖利益。老年人要戒貪得。金光黨喜歡騙老年人,就是基於老人貪得的心理。

簡譯:

孔子說:「修道人一生有三件要防犯的事:年輕時人的體質還未生長成熟,此時要戒色慾;到了壯年時血氣剛強,應當用於正途,要戒除好勇鬥狠;到了老年時血氣已衰,要戒除貪得的心。」

演繹:

聖人與凡人相同的是血氣,不同的是志氣。血氣隨著年紀而改變,志氣則一生不變。有志氣的人,少時不為色誘、壯時不與人鬥、老時亦不貪得。修道人養志氣,二六時中,隨時戒慎恐懼,不為血氣所動,所謂發而皆中節是也。

 

8.孔子曰:「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聖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聖人之言。」

註解:

1    三畏—有三件事必須敬畏。

2    天命—上天所賦予的真理。中庸:「天命之謂性。」

3    大人—居上位、做大官的人。能居高位,必是有天命的人。

4    聖人之言—聖人所留下的話,指經典。

5    狎大人—時常見到大官。如官府的雜役可以常常見到大官,相處久了就輕視大官,這是小人的行為。

6    侮聖人之言—戲侮聖人所說的話。不研究經典的內容,將經典當作笑話看,或曲解經典字句當玩笑。都是侮聖人之言。

簡譯:

孔子說:「君子有三件事必須敬畏:敬畏上天所賦予的真理,敬畏居高位的人,敬畏聖人所說的話。小人不知道天命的可貴而不敬畏,時常接觸大官就輕視他,又戲侮聖人所說的話。」

演繹:

天命是依天理,合道義,如四時運行般自然而形成的事實。知天命之可畏,則知所以修身,戒慎恐懼而自處泰然;不知天命的人,一定不滿現實,居上位則陵下,居下位則援上,行有不得則怨天尤人,投機取巧,無所不至。子曰:「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。」(堯曰)修行人當謹言慎行才合天理。

 

9.孔子曰:「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學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學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學,民斯為下矣!」

註解:

1、    生而知之者上矣—生下來就能知道的,是上等資質的人。

2、    學而知之者次也—經過學習才知道的,是次等資質的人。

3、    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—遇到困難才要學習的,是又次等資質的人。

4、   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—民同人。已經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,這種是最下等資質的。

簡譯:

孔子說:「生下來就能知道的,是上等資質的人;經過學習才知道的,是次等資質的人;遇到困難才要學習的,是又次等資質的人;已經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,這種是最下等資質的了。」

演繹:

每個人資質生而不同,不管是生而知、學而知、困而學,只要肯努力都可以知之。所謂:「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」最怕的是不學,「困而不學,民斯為下」固是可悲,本來可以學而知之的人,如果不學,比下等更可悲。中庸:「或生而知之,或學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,一也。」

 

 

 

10.孔子曰:「君子有九思: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。」

註解:

1、    君子有九思—君子有九件必須用心思考的事。

2、    視思明—明,明白。看東西要用心思看明白。

3、    聽思聰—聰,清晰。聽人說話要用心思聽清晰。

4、    色思溫—溫,溫和。自己的態度要常保持溫和。

5、    貌思恭—自己的容貌要常保恭敬。

6、    言思忠—忠,出自內心。說話要說出自內心的話。

7、    事思敬—敬,謹慎小心。做事要用心謹慎小心。

8、    疑思問—問,向善知識請教。有疑惑時要用心向人請教。

9、    忿思難—忿,生氣。難,患難,指生氣後所帶來的後患難以收拾。生氣時要用心想到將來無窮的後患。以警惕自己不可隨意生氣,如果會想到後患,就不會暴怒。

10、  見得思義—見,遇到。義,宜,合義理。遇到有利可得要用心想是否合於義理。不該得則不可貪得。

簡譯:

孔子說:「君子有九件必須用心思考的事:看東西要用心思看明白,聽人說話要用心思聽清晰,自己的態度要常保持溫和,自己的容貌要常保恭敬,說話要說出自內心的話,做事要用心謹慎小心,有疑惑時要用心向人請教,生氣時要用心想到將來無窮的後患,遇到有利可得要用心想是否合於義理。」

演繹:

修道人必須隨時、隨事、隨地而思,聽聖人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,否則怎麼得罪人?怎麼失敗的?怎麼死的都不知道。妙哉九思!行、住、坐、卧無不篤實,喜、怒、哀、樂無不中節矣!

 

 

11.孔子曰:「『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』吾見其人矣,吾聞其語矣!『隱居以求其志,行義以達其道。』吾聞其語矣,未見其人也!」

註解:

1、    見善如不及—見到善事就好像來不及一樣急著去做。

2、    見不善如探湯—見到不善的事,就好像用手去試探滾水一樣,退避唯恐不及。

3、    隱居以求其志—求其志,保住他的心願。隱居避世以保全他的心願。像伯夷、叔齊為讓位而隱居,終生不出仕。

4、    行義以達其道—達其道,完成他的理想。出仕行義以完成他的理想。如伊尹佐商湯、太公佐文武王,大行其道。

簡譯:

孔子說:「『見到善事就好像來不及一樣急著去做,見到不善的事就好像用手去試探滾水一樣。』我曾見過這樣的人,我也聽過這樣的話!『隱居避世以保全他的心願,出仕行義以完成他的理想。』我曾聽過這樣的話,可是沒見過這樣的人啊!」

演繹:

「知善而急於行善,知不善而急於避之。」這不是一般人所能為,大學:「唯仁人,為能愛人,能惡人。」仁人已差不多是聖人了,孔子當時還能見過這樣的人、聽過這樣的話。也是孔子的道統還能繼續傳的原因。至於「隱居避世以保全他的心願,出仕行義以完成他的理想」的人,如伯夷、叔齊、伊尹、太公已都是古人了,所以只能在經典中「聞其語」,不能在現實中「見其人」也。讀聖賢書如果能「身入其境」,雖不能「見其人」,也還是可以「聞其語矣」。

 

12.『誠不以富,亦祇以異。』齊景公有馬千駟,死之日,民無德而稱焉。伯夷、叔齊餓於首陽之下,民到于今稱之。其斯之謂與?

註解:

1、    誠不以富,亦祇以異—實在不是因為他的富有,只是因為他有異於人的德行。本段文字在顏淵12/10的後面,宋程子以為應在此。

2、   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—駟,四匹馬,千駟,四千匹馬,比喻非常的富有。齊景公非常的富有,可是死時,人民對他沒有可稱道的。

3、    民到于今稱之—人們到今天還稱讚他。

4、    其斯之謂與—就是這個意思吧!

簡譯:

「實在不是因為他的富有,只是因為他有異於人的德行。」齊景公有馬四千匹,非常的富有,可是死時,人民對他沒有可稱道的。伯夷、叔齊雖然餓死在首陽山下,可是人們到今天還稱讚他。就是這個意思吧!

演繹:

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富貴貧賤來判斷。或許在生時是這樣,可是死後、或更久以後,人家對他的富貴貧賤早已忘記,記得的只有他的功與過。「萬般帶不走,只有業隨身。」古往的帝王將相,在生時是如何高貴?死後又是如何?還是以他的功與過留給後人「稱道之」。修道人重視的不是短暫的生命,而是長久的生命。聖賢仙佛才是永久的志業。

 

13陳亢問於伯魚曰:「子亦有異聞乎?」

對曰:「未也。嘗獨立,趨而過庭。曰:『學詩乎?』對曰:『未也。』『不學詩,無以言。』鯉退而學詩。他日又獨立,鯉趨而過庭。曰:『學禮乎?』對曰:『未也。』『不學禮,無以立!』退而學禮。聞斯二者。」

陳亢退而喜曰:「問一得三:聞詩、聞禮、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。」

註解:

1、    陳亢問於伯魚—陳亢,字子禽,孔子的弟子,陳國人。伯魚,名鯉,孔子的兒子。陳亢請教伯魚。

2、    子亦有異聞乎—子,你,指伯魚。異聞,特殊的教誨。你有得到父親特殊的教誨嗎?陳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懷疑孔子對兒子有特殊的教誨。

3、    嘗獨立—曾經有一次左右無人,孔子單獨站立在庭上。

4、    趨而過庭—趨,快步走。從長者面前走過必須快步走,這是禮貌。伯魚快步走過庭前。

5、    曰學詩乎—曰,是孔子說。學詩乎,學過詩了嗎?詩是古詩經,分風雅頌,內容充足知識豐富,對於出仕後與人談話很有幫助。

6、    不學詩無以言—如果不學詩就不懂得如何與人對話。

7、    退而學詩—退,回去,指回到自己的書房。回去後就開始學詩經。

8、    學禮乎—禮,指周禮,周公所制定,包括所有做人的道理及治國平天下的禮儀(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),今已遺失。學習禮儀了嗎?

9、    不學禮,無以立—不學習禮儀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。一個沒禮貌的人,別人一定也對他不禮貌、不尊重他,會被眾人冷落,當然無法立足於社會。

10、  問一得三—問一件事而得到三個答案。指學詩、學禮及君子不會偏私自己的兒子。

簡譯:

陳亢問孔鯉說:「你有得到父親特殊的教誨嗎?」孔鯉回答說:「沒有啊!曾經有一次父親單獨站立在庭上,我快步走過庭前。父親說:『學過詩了嗎?』我說:『還沒有。』父親說:『如果不學詩,就不懂得如何與人對話。』我回去後就開始學詩經。後來有一天父親又單獨站立在庭上,我快步走過庭前。父親說:『學過禮了嗎?』我說:『還沒有。』父親說:『如果不學禮儀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。』我回去後就開始學禮儀。私下就只聽過這兩項。」

陳亢回去後很高興的說:「問一件事而得到三個答案:要學詩、要學禮,還有君子不會偏私自己的兒子的。」

演繹:

後來人們把父親的訓勉稱為「過庭之訓」,就是從此章而來。孔子教育兒子與門人相同,陳亢以為是「遠」其子。孔子心中無所謂「遠」「近」,陳亢自己想太多了。

 

14.邦君之妻,君稱之曰「夫人」,夫人自稱曰「小童」。邦人稱之曰「君夫人」,稱諸異邦曰「寡小君」。異邦人稱之,亦曰「君夫人」。

註解:

1、    邦君之妻,君稱之曰夫人—諸侯國君的妻子,國君稱她叫「夫人」。

2、    夫人自稱曰小童—夫人對國君自稱「小童」。

3、    邦人稱之曰君夫人—國人稱國君的妻子叫「君夫人」。

4、    稱諸異邦曰寡小君—對別國的人,稱自己國君的妻子叫「寡小君」。

5、    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—別國的人稱自己國君的妻子,也叫「君夫人」。

簡譯:

諸侯國君的妻子,國君稱她叫「夫人」;夫人對國君自稱「小童」;國人稱國君的妻子叫「君夫人」;對別國的人,稱自己國君的妻子叫「寡小君」;別國的人稱自己國君的妻子,也叫「君夫人」。

演繹:

本章對國君夫人的稱呼講得如此詳細,可能春秋時期禮節已亂,諸侯國君嫡妾眾多,有不同的稱呼,孔子重視禮節,對弟子們仔細的說明,以免以訛傳訛,亂了規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原佛子心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